IEA:到2022年煤炭仍将占中国能源需求的55%以上
在發現蘇被他打死以後,第一個反應一定是非常驚慌和不知所措,在冷靜下來之前,很可能會做出一些容易留下犯案痕跡和非理性的事。
廣達也要搶食元宇宙商機 廣達電腦成立於1988年,主要業務是筆記型電腦及通訊產品代工,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商,市佔率約26%,而公司主要的競爭對手,包含:仁寶、緯創、英業達、和碩以及鴻海等。2021年12月27日,廣達集團創辦人兼總裁林百里對外強調,之前筆電、雲端廣達都做到了,他說:「現在筆電、雲端我們都是最大」,未來將焦點轉向第3波元宇宙將帶來新的商機。
微軟前員工告訴《華爾街日報》,競爭對手一直在挖角有開發,現增實境(AR)頭盔裝置的人才,薪資相較於原雇主多出1倍。根據社群服務網站LinkedIn資料顯示,已經有40名HoloLens員工跳槽到Meta,報導稱,其中跳槽員工包含團隊的領導階層,例如負責為HoloLens收集客戶反饋的Charlie Han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隨著5G日益成熟,廣達旗下的雲達科技於近期與英特爾(Intel)合作共同成立5G Open Lab,開發智慧工廠相關應用,例如產線嫁動率、馬達運轉情形、感測器是否正常等,均能透過雲端監測,提高廠房效率。林百里舉例,元宇宙商機就是5G的一種應用,但背後其實是雲端運算、邊緣運算、AI,所以廣達發展5G,其實著眼的是將背後各種服務串聯起來。
微軟的Teams則是工作時間。微軟發言人表示,公司多年來一直處於元宇宙技術的創新前沿,他說:「將繼續開發最先進的硬體,使其更具沉浸感,價格更低廉,並具有各種外形前衛的元素。一旦違約會被訴諸法律。
這就是中國以及其他人治社會經濟起飛的原因之一。在法治社會,由於資訊自由流動,公開的資訊(如公司年報、審計、評級等)可信度高,所以雙方即使可以是陌生人,也可以依靠公開信息互相評估、決定是否來往。具體而言,「治」或生意人雙方的互相「監管」通過三種機制或手段實現。而西方社會習慣於和生人打交道,所以吃飯AA制比較簡單,不用老記著誰欠誰的人情。
當生意人的市場擴張到海外,需要到外國拉關係時,這種方式的成本就太高了。如果你再問中國為什麼會法治不彰,人治當道?大多數會答道,中國人喜歡拉關係,是文化傳統使然。
比如你是當地高官的朋友,那麼你的合作者就不敢坑你。但台商沒有事後能力,對當地合作者來說,不坑白不坑。這種「權比法大」的社會,作為「法治」社會的反面,被稱為「人治」。如果有一個人老不請,他會被踢出朋友圈。
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圈,通常說明這個人人品很壞,沒有人願意跟他打交道。這一過程,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高的社會成本。在人治社會,這個能力就是誰的關係硬。說到這裡,大家就應該明白了,為什麼中國是只和熟人打交道的社會,也就是所謂關係社會
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縱使硬要讓核三延役,依據核一廠曾經申請延役的經驗,花了五年也走不完該有的審核程序,更何況核三廠已被證實廠區底下有一條41公里長的恆春活動斷層,若要延役就得重新評估斷層影響、強化電廠的耐震設計,使得延役審理時間更難以估計,不可能在2025年後繼續使用。趙 博士認為,如能全面強化工業用電管理,要求企業大舉增加節能投資,達到每年電力密集度進步2%,則當GDP成長3%時,用電成長率仍可抑制在1.3%左右。
截至2020年底,總體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為9.5GW,距離2025年30GW仍有極大落差,又以太陽光電裝置量不如預期為最。台灣面臨環境與經濟雙輸的風險。
節能與綠能做不到位,拖慢減煤進程 要知道,這些落差的電力將由中南部的燃煤電力補上。再加上交通、建築及住商部門的節能政策,當能進一步減輕電力系統負擔,加速減碳進程,開啟台灣綠色經濟大門。換言之,「用電成長+再生能源發展不順」才是蔡政府能源配比目標跳票的原因。而去年GDP成長率破6%,仍導致用電成長幅度超過4%,顯見台灣經濟體質仍未轉骨。比較「107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」與經濟部去年提交給立法院預算中心的資料(如下表),前者預估2025年全國發電量,早已從2016年預估的2,575億度上修到3,132億度,與預算中心報告的3,175億度僅差43億度。上表中,燃煤將從851億度增加到1,046億度,增加了195億度,原訂煤電比例要從現在的46%降到27%,變成只能降到33%,減煤幅度縮水。
工總、商總等企業不該再隨之起舞、誤把毒藥當解藥。2000-2019臺灣能源消費、電力消費及GDP之發展趨勢 | 資料來源:經濟部能源局 未來隨著電子業擴張,製造業與交通部門為了達到減碳與能源消費負成長必須提高電氣化,取代化石燃料,可預見全台用電成長將是不可迴避的趨勢。
現實上,核一已除役,核二與核三已經不可能延役,因為核二廠一號機的燃料池已經爆滿無法再發電,二號機也即將面臨相同的困境,核三廠也早已過了可申請延役的期限(2020年5月),將在2025年5月停機除役。核電延役是不負責任的主張 面對這個困境,國民黨馬前總統、前御用梁姓國師等一干人等,還是只會講核二、核三延役。
文:蔡卉荀(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) 近日王美花部長受訪談到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,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僅能達到15%,蔡總統2016年提出的「再生能源20%、燃煤30%、燃氣50%」能源配比目標確定跳票。去年公投第20案遭否決後,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計可在2025年供氣,使該年燃氣電力仍有機會守住50%目標,但是如果不思控制電力成長幅度、不求突破再生能源發展困境,難保2025年更難達成235的能源配比目標。
下修比例之大,恐非經濟部所謂「發電機組完成建置後,發電量須於隔年才能完整全年發電」可解釋,但不論如何,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。強化再生能源的空間規劃與社會對話機制 要用乾淨的電力替代掉煤炭、石油,需要加速再生能源的發展。台大趙家緯博士曾以全球變遷評估模型(Global Change Assessment Model)推估,為了達到2050淨零,台灣的整體能源需求量在未來30年要削減25%,用電成長幅度要壓在每年1.3%以內。但並非因此就可允許無節制地成長,而是必須拿出對策來控制電力合理成長,進而達到總體能源消費與排碳量都下降的結果。
台灣近年能源與電力消費成長率相較於GDP雖已趨緩(如下圖),但仍以年均0.5%和2.2%成長。過去十幾年來,美國、英國、丹麥、德國等先進國家的能源需求與GDP成長已明顯脫鉤,證明經濟發展不必然伴隨增加能源耗用,這才是台灣應追求的發展路徑。
2025年全國發電量及占比推估 | 資料來源:經濟部/製表:蔡卉荀 再仔細看,再生能源發電量預估值從617億度下修為485億度,一口氣就少了132億度,約五分之一。但前者還能維持「20-30-50」(簡稱235)的政策目標,今年卻無法守住,顯然除了分母變大之外,還有其他原因。
如果解決方案是增加燃煤電力,這也意味著中南部老舊燃煤機組的退場或轉備用時程,將受延宕。去年行政院將屋頂光電設置目標從3GW提高到8GW,今年應進一步要求所有新建建物都必須設置屋頂光電。
如此不切實際的主張,也只有被邊緣化、不負責任的政治人物才會拿出來說嘴。同時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,鼓勵公民電廠,將綠能的收益用於提升生態、農漁產業及社區發展,避免炒作土地。加強節能,控制用電合理成長 務實的做法是,反省合理的經濟與電力成長規模,解決再生能源發展所面臨的空間衝突與社會接受度不良的問題。地面光電則要綜合評估光電需求總量與環境負荷量,檢討國土使用的評估與敏感區把關機制,透過系統規劃及社會對話,調和國土利用與能源發展需求的衝突
台大趙家緯博士曾以全球變遷評估模型(Global Change Assessment Model)推估,為了達到2050淨零,台灣的整體能源需求量在未來30年要削減25%,用電成長幅度要壓在每年1.3%以內。去年公投第20案遭否決後,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計可在2025年供氣,使該年燃氣電力仍有機會守住50%目標,但是如果不思控制電力成長幅度、不求突破再生能源發展困境,難保2025年更難達成235的能源配比目標。
去年行政院將屋頂光電設置目標從3GW提高到8GW,今年應進一步要求所有新建建物都必須設置屋頂光電。台灣近年能源與電力消費成長率相較於GDP雖已趨緩(如下圖),但仍以年均0.5%和2.2%成長。
上表中,燃煤將從851億度增加到1,046億度,增加了195億度,原訂煤電比例要從現在的46%降到27%,變成只能降到33%,減煤幅度縮水。節能與綠能做不到位,拖慢減煤進程 要知道,這些落差的電力將由中南部的燃煤電力補上。